**
在广袤的田野间,农用机械宛如灵动且坚毅的钢铁卫士,奏响农业生产的激昂乐章。从播种时的希望播撒,到收获季的硕果归仓,每一个农业生产环节,都离不开农用机械的身影。它不仅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所在,更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华丽转身的核心力量。
耕整地机械堪称农业生产的先锋部队。深松机,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,凭借着强大的力量,能够打破深层土壤的紧实结构。铲数大于 4 铲的凿铲式深松机,如同一位位勇猛的战士,深入土壤,将板结的土层搅碎,为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开拓出广阔空间;铲数大于 3 铲的偏柱式深松机,以其独特的结构,高效地疏松土壤,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与保水性;而铲数大于 2 铲的全方位式深松机,更是能全方位地对土壤进行改良,让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这些深松机的作业,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,为后续的播种与作物生长奠定了坚实基础,使农作物在扎根时能够更加稳固,吸收养分和水分也更加顺畅。
种植施肥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条播机,尤其是播种行数 12 行及以上的免耕条播机,能够在不破坏土壤原有结构的前提下,精准地将种子播撒在土地中,确保种子分布均匀,为作物的整齐出苗和后续生长创造良好条件。穴播机,像播种行数 5 行及以上的免耕穴播机,以及适应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(如 4 行大豆 2 行玉米模式)的机型,能够根据不同作物的种植需求,精确控制播种深度和间距,大大提高了种子的出苗率和成活率。单粒(精密)播种机同样表现出色,其播种行数 5 行及以上的设计,配合先进的播种技术,能够实现一粒种子一个苗,避免了种子的浪费,提高了种植效率。在施肥环节,撒(抛)肥机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料厢或罐体容积 10 立方米及以上的撒肥机,能够均匀地将肥料撒施在田间,确保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养分,为丰收提供有力保障。
收获机械是农业生产成果的最终守护者。谷物联合收割机,无论是喂入量 2 公斤 / 秒自走轮式谷物收割机,还是喂入量大于 1.5 公斤 / 秒全喂入自走式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以及半喂入联合收割机,它们都拥有强大的 “吞吐” 能力。在麦浪翻滚的田野间,这些联合收割机如同不知疲倦的勇士,快速地收割、脱粒、清选谷物,将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高效地转化为丰收的硕果。以一台 18 公斤每秒喂入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为例,每小时能收割小麦约 40 亩,一天就能收割近 500 亩,大大缩短了收获时间,减少了粮食损失。玉米收获机,行业 4 行及以上、工作幅宽大于 1.6 米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和自走式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,能够精准地将玉米从秸秆上摘下,并进行初步的处理,为玉米的后续加工和储存做好准备。薯类收获机中的马铃薯收获机,能够巧妙地将深埋在地下的马铃薯挖掘出来,保证其完整性,为人们的餐桌送上新鲜的食材。
我国农用机械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5%,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。国产农机产品已涵盖 32 大类 72 小类 4000 多种,从平原地区的大型农机,到丘陵山地适用的小型、灵活农机,一应俱全,能够满足不同地域、不同作物的生产需求。在市场规模方面,2024 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 2271 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600 亿元,彰显了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。
在技术创新领域,我国农机行业不断突破。随着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,农机产品正加速向智能化方向迈进。如今,无人驾驶收割机已不再是科幻场景中的产物,它们能够按照设定的路线自动穿梭于田间,精准地完成收割任务,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,提高了作业精度。在山东省嘉祥县马村镇韩寺村的麦田里,无人驾驶收割机的应用让当地种粮大户山保领感慨万千。过去,麦收时节他需要凌晨四五点就起床,通宵达旦地忙碌于收割、脱粒、晒粮等繁重工作中;而现在,先进的农机设备让麦收变得轻松高效,一天就能完成过去数天的工作量。这种智能化的发展趋势,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,还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,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尽管我国农用机械取得了长足进步,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。从技术层面来看,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农机行业总体水平仍有差距,部分核心技术尚未完全突破。在一些高端农机产品领域,如大型、智能化程度极高的农机设备,国外品牌凭借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工艺,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。在 2018 意大利 EIMA 农机展上,展出的液压翻转犁多采用调幅翻转双向犁结构,配备多种先进部件,能精准适应不同耕作条件和机组配套要求,还设置了安全保护装置,调整精度极高,采用的优质材料和液压元件及先进制造工艺,都值得我国农机行业学习借鉴。我国农机产品在可靠性、耐久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,一些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有待加强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。
从市场和产业角度而言,农机市场竞争激烈,部分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。众多企业涌入市场,产品在功能、性能上差异不大,导致价格战频发,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,这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。此外,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众多且分散,小规模农户占比较大,他们对于价格较高的先进农机设备购买力有限,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端、新型农机的推广应用。
展望未来,农用机械将朝着智能化、精细化、绿色化方向蓬勃发展。智能化方面,农机将具备更强大的智能感知、决策和控制功能。通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,农机能够实时感知土壤湿度、肥力、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,并根据这些信息自动调整作业参数,实现精准播种、精准施肥、精准灌溉、精准收割等。比如,播种机可以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和种子的特性,自动调整播种深度和间距;施肥机能够依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,精确控制施肥量和施肥位置,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减少浪费。
精细化发展将体现在农机产品针对不同地域、不同作物、不同种植模式的个性化设计上。我国幅员辽阔,地貌多元,平原、山地、旱地、水田等不同地形地貌对应着多样的农业生产场景。未来,农机企业将更加注重市场细分,开发出更多适应特殊地形和小众作物的农机产品。在丘陵山地,将出现更多小巧灵活、爬坡能力强的农机设备,帮助农民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;针对果园、茶园等经济作物种植区,将研发出专门用于采摘、修剪、施肥等作业的精细化农机,提高劳动效率,降低劳动强度。
绿色化也是农用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。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,未来的农机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。一方面,农机动力系统将向新能源方向发展,如电动农机、混合动力农机等将逐渐增多,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,降低碳排放。另一方面,在农机制造过程中,将更多地采用环保材料和绿色制造工艺,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。同时,农机在作业过程中,将通过优化设计,降低对土壤、水源等生态环境的破坏,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。
农用机械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,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、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尽管当前面临一些挑战,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、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,农用机械必将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力量,助力我国农业迈向更高质量、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,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